近年来,随着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和产业链持续延伸拓展,从大健康产业政策面来看,国家政策对大健康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不断涌现的创新技术
有很多的创业项目,你擅长什么,你热爱什么,你就选什么行业,我推荐大健康行业!
大健康产业是指与维持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相关的一系列健康产品生产经营、服务提供和信息传播等产业的统称。产业范畴上包括药品、医疗器械、中药材、医用材料、保健食品、保健产品(健康用品)、健康器械等在内的健康制造业,以及包含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养老、调理康复、科学健身、营养保健、健康检测、健康咨询、健康信息、健康保险、健康理财等在内的健康服务业。
近年来,随着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和产业链持续延伸拓展,健康产业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美欧发达国家和广大新兴市场国家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满足多样化健康需求、加快抢占全球健康产业分工新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我国健康产业发展同样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伴随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慢性病发病率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加之医学技术进步,医疗与互联网加速融合,我国人民群众健康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健康产业规模不断增长,大健康产业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我国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由2010年的19308亿元,上升至2016年的56073亿元,增长了近2倍。2017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达6.2万亿元。初步测算2018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7万亿元,2019年突破8万亿元。2020年6月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继续增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扎实推进,综合监督水平不断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从大健康产业政策面来看,国家政策对大健康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各类政策持续驱动了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2019年7月15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和《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这三个文件被统称为健康中国行动有关文件,可以看作是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施工图和路线图。2019年9月2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21部门联合印发《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形成若干有较强影响力的健康产业集群,将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10项重大工程。2019年12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这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首部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将统领现行十余部专门法律,并引领未来相关立法。2020年9月1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推进实施健康中国行动2020年工作计划》,提出,研究制定健康中国行动监测和考核细则,组织开展健康中国行动2019年度试考核,形成试考核评价报告,并修订完善考核细则。同时,将制定健康中国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管理办法等,鼓励社会捐资,依托社会力量依法设立健康中国行动基金会。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发展高端医疗设备。
从大健康产业技术层面来看,不断涌现的创新技术为大健康产业注入无限活力。目前,牵动人心的新型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关键期。此次抗击新型肺炎疫情很大的一个特点,是远程医疗会诊等高新科技在防疫阻击战中贡献了重要的力量。疫情发生以来,部分央企携手民营企业充分开展远程医疗、AI辅助诊断、5G与人工智能应用结合等服务保障,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展示科技力量。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事件后,国家政策会大力支持医药研究、保健养生品的开发、医疗防护。整个医疗体制估计会开启改革大潮,医患关系、医患矛盾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国家会加速健康产业的发展,我国大健康产业必将迎来井喷式发展。
2020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总额达到创下历史新高的1626.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8%;但融资交易仅767起,同比下滑6%。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导致短期资金收紧,我国医疗健康融资项目大幅下降,仅297起交易融资520亿人民币;而在下半年涌入医疗健康产业的资金则出现超强反弹,470起融资事件筹集超过1000亿人民币,使得全年融资总额飙升至历史首位。2021年1月,国内医疗健康领域共产生70起融资项目,获得融资总额约17.08亿美元;而海外医疗健康融资项目共有157起,获得融资总额68.89亿美元。
本文地址:https://www.pizijiang.com/tougao/42677.html
举报投诉邮箱:25300010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