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石油开采这一前途光明的新兴产业中赚大钱,无数投机分子开始在美国产油地区设井挖坑,一桶桶黑色石油大批量开采出来,而后提炼成煤油
人类还在茹毛饮血的时候,石油就在地底下贮存着。几百万年之后,人类无意中发现了这些黑色粘稠的玩意,但并不知道它们其实蕴藏着“强大的能量”,只能把它们当做沥青、灯油或者稀奇古怪的“偏方药物”。
后来化学技术进步了,石油被用来提取照明用的煤油等燃料。在电力还没有普及的年代,煤油就是社会运转的必需品,是照亮黑夜的主要材料。因此,石油逐渐成为一些头脑灵光的商人们的“赚钱货”。于是,欧美资本家开始雇佣工人,拿着铁锹去开挖一个又一个油田。后来在1859年,美国石油商人比斯尔从中国古人那里借鉴了盐井钻探技术,用来钻探油田,使得效率大增,成本下降,推动石油开采进入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时代。
为了在石油开采这一前途光明的新兴产业中赚大钱,无数投机分子开始在美国产油地区设井挖坑,一桶桶黑色石油大批量开采出来,而后提炼成煤油,再变换成一叠叠钞票或一袋袋金币,让最初挤进采油炼油行业的人们腰包大鼓。后来大名鼎鼎的洛克菲勒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
洛克菲勒二十六岁创业,以一家炼油厂为起点,逐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石油帝国。其主要扩张秘诀就是一体化,即控制石油的提炼、销售、运输等主要环节,然后以此为优势去挤垮那些业态单一的对手。正是如此,洛克菲勒百战百胜,很快确立了在美国石油业的垄断地位。
1870年,洛克菲勒把公司更名为“标准石油”,意思就是它所产之物,当为石油界的标准。
从此,标准石油开始了在全球范围的扩张。
然而,历史规律表明,无论“武林盟主”如何强大,总是会有人站出来挑战他。比如欧洲的诺贝尔家族和罗斯柴尔德家族,他们盯上的是里海地区的油田。这里油量巨大,足以成为对抗标准石油的战略基地。
不过,里海毕竟距离西欧主要地区距离较远,运输是个大问题。于是壳牌公司开始登场。
壳牌公司创始人是英国人马库斯·塞缪尔,其家族产业包括贝壳、航运,并与东亚,特别是日本有贸易关系。
塞缪尔托关系与罗斯柴尔德家族接上了头,双方开始进行石油方面的合作。为了运输原油,塞缪尔的公司设计了一种全新的船舶油轮,并用父亲卖过的各种贝壳进行命名,后来蜕变为鼎鼎大名的壳牌公司。
不过,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全球石油市场的竞争巨头里还没有壳牌的位置,真正展开“顶级对决”的是洛克菲勒家族、诺贝尔家族和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他们的上演三国大战的节骨眼上,亚洲的印尼群岛上又冒出了一家新兴石油公司—一皇家荷兰石油。
为了应对“标准石油”的攻势,这家公司不久后就与塞缪尔的壳牌公司合并,形成荷兰皇家壳牌集团,也就是今日壳牌加油站所属的那一家。
石油巨头们杀伐逐鹿的时候,时代也推动着社会经济价值体系的变化。
洛克菲勒等石油大亨们的成功,得益于垄断主义,而他们过于成功,也得罪了这种主义。毕竟大家都想挣钱,肯定不愿意只有极个别家族独占巨大的财富蛋糕。
于是早在20世纪开始前,“标准石油”就开始面临一系列的反垄断控诉。只不过一开始,洛克菲勒有钱有人,完全能够抵挡得住外界的质疑和攻击。但随着群众积怨越来越强烈,并足以影响国家决策时,洛克菲勒就难以应付了。
1906年,面对“指责”垄断的汹涌民意,新当选的西奧多·罗斯福总统正式对“标准石油”开刀。经过了两年多的诉讼拉锯战,“标准石油”最终在1911年被联邦法院勒令解散。
随后,这个巨型垄断企业被拆分成34家公司,虽然看起来支离破碎,但这些“子嗣们”依然是当时规模惊人的大企业。而在不久之后,他们将成为“石油七姐妹”中的美国主力,也将成为美国推进能源战略的急先锋。
此时,在老牌世界霸主英国那里,一家有着政府背景的石油公司—英波石油宣告成立。所谓英波,也就是英国和波斯卡扎尔王朝,后者在1935年更名为伊朗。
最初,英国政府根本没打算在伊朗捣鼓石油,之所以要成立一个公司,最大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俄国势力南下中东地区。当时,俄国正准备修建一条从巴库经波斯到印度洋的输油管道。
英国借着英波石油公司抢先获得了伊朗境内的石油开采权,同时往中东地区大把大把地撒钱,从而成功阻止了俄国人的企
后来,随着德国战败,获胜的英法又忙着在地
该组织成立于1960年,最初有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五个成员国。组织成立的头十几年,实际上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唯一的突出成绩在于把成员国从五个扩大到了十个。此时的“七巨头”依然牢牢统治着石油世界,欧佩克并没有给产油国带来“石油独立”。
不过,时间进入70年代后,形势有了巨大变化。先是新兴的产油国利比亚经常“不按套路出牌”,靠政变控制利比亚的“狂人”卡扎菲,从来都是用枪指着别人来谈生意。接着,伊朗、沙特等国也不再老实听话,他们纷纷要求与“七巨头”成立的中东石油公司实行合营,其实也就是以极低价格或者干脆不给钱,强行获得股份。
由于各种众说纷纭的原因,“七巨头”面对这些国家的反抗举动,似乎失去了底气,逐渐妥协。
到了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欧佩克各成员国团结一致,以石油为武器,发动了一场专门针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战争”。他们通过减产、禁运、提价等手段,削减对欧美国家的石油输出,使高度依赖欧佩克成员国石油的欧美大国出现石油危机,经济由此也遭遇重创。
当时,因为石油进口削减巨大,欧美市场上的每桶石油的价格从一开始的两美元飙升至二十美元,使得老百姓开车加油成为巨大的经济负担。由此对汽车及相关行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当然是巨大的。
这一场“石油战争”历时三个月,别看时间不算长,但后续影响长久,导致欧美国家经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持续低迷。
但耐人寻味的是,此役虽然表面上来看是欧佩克便宜占的多(油价暴涨给各个成员国带来了巨大的收入,同时奠定了欧佩克在世界经济中的“高手”地位),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看不到这些国家可以完全实现石油产业自主化,也没有看到他们因此繁荣进步。相反,如利比亚和伊拉克,常年被战乱折磨;伊朗陷入经济困境和欧美封锁;委内瑞拉这个欧佩克发起国在世界上依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力。虽然也有沙特和阿联酋等个别国家倒是看起来很“土豪”,但终究也只是家里有钱而已,对自己国家和本地区的控制能力并不怎么样。
反观当年确实遭遇创伤的欧美大国以及石油“七巨头”,当前依然控制着世界石油产业的大半个江山,话语权仍然在他们手里攥着。
如今,美元仍然是欧佩克成员国进行石油交易的唯一结算货币,而“七巨头”仍然掌握着石油产业链中的高端技术和资本利器。欧佩克成员国虽然名义上获得了境内油田的所有权,但是自身却没有技术支撑和资本保障,使得石油产业依然被“七巨头”和欧美大国以“隐匿”的方式巧妙地掌控着,也就是说,欧佩克国家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是列强们的原材料供给地,他们虽然自己不觉得,但在明白人的心目中,他们恐怕仍然很像当年的殖民地。
本文地址:https://www.pizijiang.com/tougao/40410.html
举报投诉邮箱:25300010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