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究竟何意:经常把话中的“习”当作是复习的意思;那么问题就来了,孔子大学团的日常开销是怎么维持的;那么,穷人子弟凭什么跟着孔子学习呢
学而时习之究竟何意?
《论语》的第一句话,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们经常把这句话中的“习”当作是复习的意思。可是大家仔细想想,有谁会从炒冷饭的复习中还感到很快乐的?这个字解读错了。
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首先要和大家说清楚,孔子弟子三千,其实是三千人的巨无霸大企业,丧葬企业。
大家仔细想一想,要知道战国时期全中国总人口也不过三千万,那么孔子能有三千人的大学团,相当于在今天开办了一个学生人数超过14万的超级民办大学。
现在的民办大学收取高昂的学费,再加上一些政府补助才能维持学校的日常开销。孔子的弟子中大部分都是平民,学费又很低,史书记载:束修以上未尝无悔。
束修也就是一束干肉,也就是说,只要你给我一束干肉做学费,我就永远教导你。
那么问题就来了,孔子大学团的日常开销是怎么维持的?
大家要明白,所谓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是根据什么来区分的?它是根据身份高低来区分的。
春秋战国时代官职是完全的世袭制度,也就是说只有贵族子弟才能继承爵位,穷人子弟根本就没有当官的机会。
所以,所谓学而优则仕,只对贵族子弟有效。也就是说,贵族子弟和孔子学习文化是有用的。
那么,穷人子弟凭什么跟着孔子学习呢?
孔子曾经对他的弟子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意思就是说,你是君子儒,不要做那些小人儒做的事情。
很明显,虽然都是自己的弟子。但是孔子把他的弟子分成了鲜明的两类。一类是贵族君子儒,一类是平民小人儒。
孔子的学说是不讲平等的,孔子遵奉的周礼也是等级鲜明的,是贵族就是贵族,是平民永远是平民,社会等级不容僭越。
那么,众多的平民为什么自愿跟随孔子一生,孔子大学团的财政是怎么维持的呢?
答案是丧葬文化。孔子的三千人大学团就是一个大型丧葬公司。
要知道古代人平均寿命很短,大概只有不到四十岁。老子的一句“出生入死”很好地表现了当时平均寿命之短。
出生入死的本意是人一生下来就向死跑去。而不是视死如归的意思。
那么,古代人平均寿命短,又没有避孕技术,大量人口出生,大量人口死亡。所以丧葬文化浓厚,在孔子学说的理论下,丧葬仪式又十分漫长复杂。
墨子曾经批评儒学太过重视丧葬,及其推崇亲人死亡后要极度悲痛,以至于伤心到路都不能走,一哭哭三年,三年里耳不闻目不见,棺材要整两层,还要大量陪葬品,
墨子总结,此足以丧天下。
齐国著名的晏婴,也用相同的话劝告齐王不要重用孔子。他说,孔子主张把把所有钱都埋到棺材里,还能指望什么富国吗?
所以,孔子把丧葬流程理论化,丧葬都成了一门技术,大搞丧葬买卖,三千弟子跟着孔子学到了这门丧葬技术。
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习”字甲骨文中的原意——实习,见习的意思。也就是说,一边学习一边实习,一边学习一边埋人挣钱,这真是很快乐啊。
创作不易,欢迎大家关注评论点赞,我会持续创作新奇有意义的文章,谢谢大家的浏览支持。
本文地址:https://www.pizijiang.com/tougao/39669.html
举报投诉邮箱:253000106@qq.com